邺城,史朝义和安庆绪打成了一团,倒是郭子仪等人却完全在看热闹,估计此时如果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天有灵说不定还真会被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
仗打到现在,大唐的胜利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悬念了,是时候考虑战后的事情了。
这一段时间,李豫其实已经做足了铺垫工作,满朝文武都知道,初唐的府兵制又要重建了。
这还真是非大魄力者不能做,所有为此上书反对的大臣都被李豫毫不留情的撤官免职,有些平日里小毛病不少不太干净的或者跟杨国忠同流合污来不及处理的直接流放到广-西去搞开发,而有些平日里名声比较好或者真的是出于一片公心的,则统统扔到兴庆宫去和李隆基作伴去了。
李豫经过这么一场安史之乱,自信已经完全不惧怕那个曾经高高在上的皇爷爷了,那人现在就是一个享天伦之乐的普通老人,有没有复辟的心不知道,但肯定没那个力了。
当然,面子上的工程还是要做的,明面上上表恭恭敬敬的表示要还政,派了七八波的太监去请李隆基回甘露殿,可另一边却连夜将忠于他的士兵尤其是赵匡胤公孙瓒等跟大唐完全没有关系的兵往长安调,李隆基除非是疯了才敢答应,连忙表示终生都不回甘露殿一步,态度那叫一个真挚,反正俩人也不知道是几分真心,至少别人看起来那叫一个爷慈孙孝。
而伴随着胜利的道来,紧接着就是一个十分严峻和棘手的问题,功臣。
因为这场安史之乱,培养起来许多尾大不掉的功臣,最典型的就是实际已经掌控契丹的李光弼,根据之前说好的大唐甚至还割让了辽东。
而除了李光弼以外,回纥的实力也大大的增加了,控制了西域,就等同于控制了丝绸之路,当然以现在回纥和大唐的良好关系来说西域控制在谁手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借他们八个胆子恐怕他们也不敢用丝绸之路作为要挟,去跟大唐谈条件,但那毕竟是一个几乎不弱于当年东突厥的草原大族了。
郭子仪的河朔军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扩编,而且河朔军上上下下无不对老郭忠心耿耿,回纥人也对他敬佩有加,加上在江南声望逆天了的张巡,拥有战神之名的韩信,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可以说这几个人现在任何一个动了不该动的心思,所造成的破坏都不会比安禄山来的小。
眼看着事情到了这一地步,就连秦浩对历史上李亨的做法理解几分了。
韩信还算是比较好办的,他手下的二十万大军中十万是打跑安禄山之后新加入进来的散兵游勇,剩下的十万全是正儿八经的关中兵,关中兵肯定是不会背叛李唐的,况且人家韩信志不在此,人家是要打上吐蕃自己建国的,也正因此他才没有参加邺城的决战,而是领着十万关中大军趁现在这些人还听自己的,追着松赞干布的屁股很是捅了几下菊花,在他们逃回青藏高原之前又歼灭了数万人,吐蕃已经虚弱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