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种文人,都有种“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但不是谁都有不愿受一种叫官场潜规则东西影响的清高的。
刚刚步入仕途这种东西也许还会有,想着如何如何做一个好官,一个清官。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东西就慢慢的消失了。等哪一天突然想起来自己当初的人生理想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回不了头了。
一是如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在古代那个尚气节的时代里,很多有骨气的文人都把“文死谏武死战”当作自己为官的标准,所以,历史上就有很多清官的涌现。
海瑞,包拯,于成龙,张居正,方孝孺……
这些个清官大多骨子里有一种傲骨,有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他们把自己的名声看得高于了自己的生命。
尤其是方孝孺为了人朱家的江山,被诛十族。自己的妻儿门生被当着自己的面诛杀。有人说,人家打了打去还不都是人朱元璋的骨肉坐皇位吗?你为了人的江山,连自己的妻儿都不顾,有何伟大的?
我想说:方孝孺此举虽然有些迂腐,但是他用十族的生命保卫着祖宗的礼法。况且,这是一种一臣不待二君的豪情。
“祖宗礼法”虽然现在开来是有落后封建的地方,但是有的东西却标志着人性的底线。如果人人都没有了底线,社会将会变成怎样?社会再何谈发展,国家再何谈进步?
还有一种官员,他们骨子里的清高根本使得他们融不进那官场的圈子里,毅然辞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甚广。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为民做不了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有人说,这是一种逃避,不敢面对生活才去隐居。
不,这绝不是逃避,更不是不敢面对生活。这是一种气节,一种似金钱如粪土的气节。
哎!不好意思,好像写成议论文了,我们接着回归正传吧。
刘伯温、宋濂两人又与佑敬言谈论一会儿诗词。
佑敬言正准备带着朱标和朱棣离开的时候,刘伯温吞吞吐吐的,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似的。
刘伯温这个样子倒是让佑敬言好奇的很。
“刘先生,有什么话您不妨直说。“佑敬言痞痞的让刘伯温把憋在肚子里的话说出来,他倒是挺好奇刘伯温能说出什么来。
“那就请借一步说话。”刘伯温恭请着请佑敬言背过宋濂等人。
两人到了一个没人的地方,佑敬言开口道:“先生有什么话,请说吧!”
佑敬言虽然依旧痞痞的,但是能看出来,他对刘伯温还是蛮尊敬的。
“在下自认为自己在相面方面还是有几分能力的。”刘伯温的脸上满是疑问:“怎么你的面相在下实在是难以理解,朦朦胧胧的,实难看清。”
“像你这样的人在下还是第一次见,从见你的第一面就看出来了,现在怎么越来越觉得你是在下的贵人呢?”刘伯温手摸着胡须,脸上满是希翼。等着佑敬言能说出一个使他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