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刚褪去乞儿装束的男子向她躬身长揖,“李密多谢娘子襄助。”又转向扮作车夫的杜如晦再谢过。
四周荒凉阴渗,穆清无心同他客套,草草还了礼,立在杜如晦身边,不敢随意乱动。贺遂兆早已跳下马,脱去新郎的朱衣,打着火折子绕着野庙走了一圈,回来与他们道:“眼下这情形,夜间不宜赶路,暂先在这小庙中凑合一晚,待明日天亮了,再往前头去寻个市集,买了马好赶路。”
穆清夜宿荒野已不是首次,去岁初春,往武威郡去时,一路也不知露宿了多少次。杜如晦低沉着声音问道:“周遭可安全?”
就听贺遂兆冷笑着调侃,“四周荒田,小庙后头紧挨着一大片坟地,没有活口,自是安全的。”
听闻这话,穆清浑身起了一层寒意,她亦曾于七夕雨夜在荒坟地里独呆了半夜,那滋味直教人透骨渗髓地发寒惊颤。她不由自主地向杜如晦又靠近一些,伸手拉住他衣袍的下摆。杜如晦觉察到衣袍下摆处细微的一扯,知她心生畏惧,也不在外人跟前考究礼仪,一把揽过她的腰,贴身偎着。天黑无月,也无人注意到贺遂兆落寞的一瞥。
这野庙瞧着似是一座家庙,里头供台上横七竖八地倒着许多木牌位。贺遂兆去将乞儿的粗麻破衣、新郎的朱衣,新妇的青衫,尽收拢了来,推塞给杜如晦。
杜如晦将这些衣衫尽数铺置在稻草堆上,搀了穆清坐在上头,自挨着她坐在无铺垫的光稻草上,背靠着一面墙,将她整个儿地搂在怀中,低声道:“莫怕,且安心睡罢,我护着你。”
身处阴森萧疏的村野荒庙中,听了一夜夜枭森森的“咕咕”叫声,紧挨着小庙的坟地中不知甚么悉悉索索地响动,夜间听来格外惊心。幸而他在身旁,他的身上的气息,于她而言,一贯是顶好的安慰,虽有心存畏惧,但他的臂弯是隔绝世事的坚实围墙,将她密实地护在其中,不教惊骇恐惧扰着她。
一夜无话。次日天亮,四人各自清醒了便要继续赶路。原想着往市集去买马,岂知这村中已不见人烟,穿行过村庄,只有几名老人在田间路边颤巍巍地挖野菜,向他们问话,便只会呆滞无措地直视着人,似全然不懂人语一般 根本无处去寻马的踪影。
好容易有个知道事的,打听之下,村中的男丁几年间俱征了兵役,往辽东攻高句丽去了,便是有好好的男儿郎,也因躲避徭役,各自投了反军,几乎无人再归家。
行出数十里远,方才见到一口马行,马俱差强人意,勉强还骑得,遂购了两匹,连同出城时那两匹,恰好一人一骑。贺遂兆引李密绕行至弘化郡避祸,杜如晦与穆清直往吴郡。四人便在口马行前辞过,分道扬镳。
临行前贺遂兆不免多流连了她两眼,穆清脑中蓦地浮起嫤娘的样子来,原想同他说起那仗义的风尘女子,转念又觉此事与自己无干,何必多一言这一句,免得日后牵扯起来烦琐,于是话到口边,只动了动唇,便换成了干脆利落的道别。
穆清归乡心切,一路不愿多歇,路上又换过一次马,不几日便入了吴郡地界。她清晰地记得昔年从吴郡仓皇出逃时,此地尚丰饶富庶,山水秀美,此刻虽好过北边,却也风光不再。
踏入光福镇时,正是日薄西山时,暮霭柔和地拂在柳梢屋脊上,拢着一层水色,氤氤氲氲,万般温柔。“倒是有几年未见江南暮色了,万事俱变,这风情却是恒固。”杜如晦感叹道。
“这倒教我想起西陲暮景来,”穆清笑说:“同是晚霞辉映,却截然不同。黄土夯就的屋墙,低旋的风沙,衬得万物都透着橘色的光,简单刚劲。远处的山极高,脉脉相连,一望之下竟生生将天隔断开来似的,上面蓝黑深远,下面红黄铺叠。”
他唇边含笑,仔细地听着她描摹万里之外的风光,“那样的好景致,一人独赏岂不可惜。日后定要同去赏看。”
她使力点着头,“多的是好景,还有那秋日里的沙地红柳,阴山下的广袤草原,鸡鹿塞的汉时长城,定要去瞧一瞧方不辜负了这些奇景。”
两人说说笑笑间,便行到了一处客栈门前。